王恩九(1901-1939),又名王同锡,是鲁山县瓦屋镇长畛地村(原瓦屋乡璜洞沟村)人,生前担任河南省委委员、统战部长,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功勋卓越。1939年11月,他在“竹沟惨案”中壮烈牺牲,年仅38岁。2009年,被河南省评为“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。
苦难磨砺与初心萌发
1901年,王恩九出生于河南省鲁山县瓦屋乡璜洞沟村的贫苦农民家庭。自幼丧父的他,凭借私塾先生的怜爱得以旁听求学,苦难的童年磨砺出他纯朴坚毅的品格。1918年,在叔伯资助下,他考入省立淮阳中学,后又以品学兼优的成绩进入开封法政专门学校。五四运动的浪潮激荡中原,年轻的王恩九开始接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,在心中埋下救国救民的种子。
思想转变与入党历程
1922年,王恩九投身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西北军,凭借过人才能逐步晋升。1926年起,他先后担任冯玉祥机要秘书、甘肃西路军粮秣总监,被授予少将军衔,后又历任甘肃红水、民勤、隆德三县县长。在任期间,他勤政爱民,为百姓兴利除弊,当地群众自发为他竖立德政碑,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开展统战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。
1931年,王恩九回豫省亲,恰逢日寇侵占东北三省。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对日寇侵略罪行义愤填膺,积极主张并宣传抗日。11月,王恩九冒着危险到禹县劝说旧相识、国民党部队第七十六师二二八旅旅长范龙章,要以民族利益为重,举旗抗日。范龙章被其打动,采纳建议并在《中州日报》发表抗日通电。
1934年,王恩九在兰州结识了从事地下党秘密活动的共产党员刘贯一、江致远等同志。在他们的引导下,他开始研读社会科学和共产党的书籍,观察社会、探索真理,并在《西北日报》副刊发表进步文章。此时,王恩九的立场和观点显著转变,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与了解,憧憬共产主义理想。
情报工作的卓越成就
入党后,王恩九与刘贯一到张家口,在中共察哈尔省联络局从事统战、情报和在国民党部队发展党组织等工作。他凭借广泛的社会关系,周旋于伪蒙伪满、伪冀东上层人士及宋哲元部队之间。在张家口,他与旧友、国民党察哈尔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支应麟重逢。支应麟曾在西北同盟军任职,对共产党有好感。王恩九和刘贯一反复向其讲述革命道理、宣传共产党主张,使支应麟思想提高,倾向共产党。支应麟经常将“华北剿总”司令长官宋哲元发给保安司令刘汝明的机密电报抄送出来,王恩九再将情报送到天津,由王世英通过地下电台转报延安中共中央。这些情报极为重要,王恩九和刘贯一的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称赞。后来,支应麟回乡组织抗日武装,在二人争取下,将一千多人的游击队交给我党晋南军队,后改编为八路军正规部队。
1937年7月,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寇占领北平,平绥铁路被截断,王恩九被困。之后他与北平党组织取得联系,化装绕道烟台到太原,与刘贯一编写情报“广闻通讯”。太原沦陷前,王恩九被派往郑州、开封、洛阳等地了解情况。
成功营救大批共产党员
1938年初,王恩九到中共豫鲁联络局工作,受命营救山东高等法院关押的50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。他只身到山东菏泽,找到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孙桐萱,以老同事的身份,大义相劝,以利害相陈,劝导孙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,释放在押人员。在王恩九的帮助下,孙背着南京政府的监军代表蒋伯诚,令亲信副官以最高军事口令,通知山东高等法院,将50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全部释放。
豫南统战工作的重大突破
英勇牺牲与精神永存
1939年11月11日,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,以确山县长许工超为首,纠集信阳、汝南等县的常备队1800余人,突袭新四军竹沟留守处,制造了骇人听闻的“竹沟惨案”。王恩九和刘子久、王国华、张旺午、危拱之等一起组织指挥留守处武装和自卫队奋起反击,激战两天一夜。12日晚,中共河南省委机关和留守处部队突围到四望山一带。此时,新四军参谋长兼江北总指挥张云逸,电令王恩九赴确山县政府谈判,以使事变迅速解决。王恩九不顾个人安危,只身前往,行至孤山冲时遭国民党确山县常备队扣押,当夜惨遭杀害,年仅38岁。
王恩九以生命践行了对党的无限忠诚,他在统战工作中的卓越成就,不仅在当时为党保存了革命力量、开拓了事业局面,也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留下了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。他的英名与事迹,将永远铭刻在党的历史中,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而不懈奋斗。
来源:平顶山市教育体育局、平顶山老区建设 等